糾結的中國棉花
2014年,對于國內紡織企業可謂“多難之秋”,融資難、用工難、訂單稀少、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等等,凡此種種,壓得很多廠家已然氣喘吁吁。但是,這些困難加起來仍然抵不過“原料成本過高”的壓力。近期,越來越多的紡企開始各種“吐槽”。
全國工商聯在今年提交的兩會提案中稱,棉花進口配額制度的弊端已經非常明顯,進口配額“商品化”、拿到配額后便上市買賣已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建議取消棉花進口配額制度。
在近日舉辦的全國兩年上,全國政協委員卞志良、劉大鈞、王樹理三人聯名提交提案,建議參照糧食直補政策辦法,盡快建立棉花直補機制,加大對優勢棉花區域和主產棉大縣的扶持力度,以穩定棉花種植面積,保持國內棉花自給率。
據新華社報道稱,中國將取消具有爭議的大豆及棉花收儲機制,改以直接補貼農戶。業內人士認為,受此影響,棉價將更加市場化,國內棉價將與國際棉價接軌,進而刺激國內棉價下行。屆時,可降低紡織企業用棉成本,促進出口。棉農直補政策最快于明年3月份出臺。業內認為,取消棉花收儲政策,改以直接補貼農戶的政策,是廣大紡織企業一直期盼的,這將為行業穩定帶來利好。
近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助理、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先生談到棉紡行業現狀時表示,在棉花收儲政策執行幾年之后,中國棉紡行業出現4個方面的變化:即政策之變、市場之變、企業之變和產品之變。
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全國棉花實播面積6324.1萬畝,同比減少901.5萬畝,降幅12.5%,降幅較3月份的意向調查結果縮小1.7個百分點。
作為“中國棉紡織名城”,華容縣棉花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5萬畝以上,年產皮棉5萬噸,發展棉紡織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該縣種棉面積一年比一年減少,一時間棉田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根據國際棉業諮詢委員會(InternationalCottonAdvisoryCommittee17173,ICAC)透露,明年度因全球棉花產量上升有助于補貨校友錄,預期棉價將會下跌。
生意社2011年09月23日訊 近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2012年我國糧食、棉花的進口關稅配額量,其中棉花配額為89.4萬噸,這一進口配額...
又到棉花集中上市的時間,有棉城之稱的山東德州同樣陷入了棉花不得不賤賣的困境?! ∶拶v傷農:棉城棉花產業鏈難以為繼 山東德州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