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紡織品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緙(kè,同:刻)絲,又稱“刻絲”,是中國漢族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椢镌趫D案輪廓、色階變換處,有“承空觀之,如雕鏤之象”的透雕效果,就像用小刀劃刻過,呈現出空透或斷痕,因此得名“緙(刻)絲”。
2006年5月20日,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江蘇省金文云錦名人工作室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我國擁有豐厚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家紡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今越來越多的家紡企業意識到,品牌需要有文化的根脈作為支撐,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恰恰就是我國家紡品牌的文化根脈所在。正因為如此,近幾屆家紡展都設立專門的"非遺展區"且引人關注。
漢繡是長江流域中蜀、漢、湘、蘇四大名繡之一,源于2300年前的楚繡,是以武漢為中心。漢繡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豐年間,漢口設有織繡局,集中各地繡工繡制官服和各種飾品。2008年,漢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通藍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由吳元新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已被列為中國藍印花布傳承基地,由他負責申報的"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通也被命名為----藍印花布之鄉.
蜀繡又稱“川繡”,起源于川西民間,因地緣關系而得名,與江蘇蘇州的蘇繡、湖南長沙的湘繡和廣東的粵繡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繡。蜀繡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蜀錦一起被稱為“蜀中之寶”。